跨资产策略
欢迎阅读2022年最后一期《亚洲策略周报》。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是艰难的一年——不利的供应冲击大幅推高全球通胀,而各国央行遏制通胀,导致利率显著上升和金融环境收紧。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也令人失望。这种具挑战性的宏观经济状况,导致多元资产投资组合经历有史以来其中最糟糕的一年。股票和债券都遭受巨大的损失,投资者可谓在劫难逃。进入2023年,我们认为今年推动市场的很多因素正在发生变化——估值重置可能将为多元资产投资者创造十多年来最具吸引力的入场点。查阅我们的2023年展望了解更多信息。
本周开局,风险资产表现在低于预期的美国通胀数据的支持下走高,而后因市场对经济衰退的担忧下滑。11月份,美国录得15个月以来最小的整体消费物价指数月环比增幅。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通胀表现也低于市场预期。消费物价指数报告的详细信息显示,供应链问题继续消退——二手车价格月内跌2.9%,推动整体商品通胀为负。住宅通胀也较上月有所放缓,但主要受酒店价格下跌推动。租金继续小幅上涨,但部分领先指标显示租金通胀可能已开始见顶回落。该数据支持了我们的观点,即随着利率上升对经济的影响,美国的通胀可能会继续降温。
尽管通胀数据乐观,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周三新闻发布会上的表态仍然偏向鹰派。他继续暗示未来仍将持续加息,且在通胀持续走低之前不会考虑降息。他还认为,过去两次令人鼓舞的消费物价指数数据并不足以改变美联储对通胀前景的看法,并一再重申工资强劲增长可能导致通胀维持高位。这一观点基于服务价格依然坚挺这一事实,如果汽车价格和机票价格未下跌,核心通胀率将保持在月环比0.4%的范围内。最新点阵图也显示加息预期上升。尽管美联储维持鹰派立场,但实际利率已有所下降。有趣的是,2年期国债收益率目前低于当前基金利率的中点——债券市场尚未做好准备,以迎接美联储实际上会将政策利率调整至目前点阵图所显示水平。
市场其他方面,由于风险情绪乐观,美元继续下跌。由于投资者对中国重新开放的利好消息及供应不确定性(美国Keystone管道关闭以及近期七国集团对俄罗斯石油出口实施价格上限)作出反应,原油扭转上周的火爆表现。尽管存在经济衰退风险,我们预计2023年能源大宗商品将会上升,而中国可能是其中的主导因素之一。
策略聚焦:中国重新开放对市场有何影响?
自11月份下旬以来,中国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已快速放松,多次宣布进一步的放宽措施。尽管各地实施情况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强制性大规模核酸检测正在迅速取消,市内和城际旅行正在逐步恢复,无需像之前一样实施繁琐的隔离和检测限制,同时基本上停止追踪密接人群。政策重点已转移至管理重症病例的医疗资源和教育公众轻症患者自行居家康复。
虽然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例如,病例数量何时见顶,以及医疗卫生系统是否能够应对不断增加的病例数量,但变化正在切实发生。中国优化落实防疫政策的速度和方式很可能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出现拐点。虽然我们之前就假设2023年消费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复苏,但目前正在进行的「逐步重新开放」模式可能将对消费者和商业情绪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今冬过后,流动性限制可能将进一步大幅放宽。随着消费者恢复与朋友聚会、以及企业重新开始出差,消费可能将复苏。在专注于抗疫三年后,医疗保健支出也可能再次增长。但由于房地产行业的拖累,商品支出增长(尤其是家庭用品)很可能保持疲软。
随着重新开放的推进,经济增长可能将于今冬触底,即2022年第四季度和2023年第一季度。2023年,服务业产能利用率回升有望拉动经济增长。随着需求增加,从交通(航空、地铁、公路)到零售、批发、物流等各个服务部门的闲置产能,可能将从目前的低迷状态恢复到正常水平(大多数运营水平低于疫情前水平的50%),但房地产行业持续疲软及出口放缓将成为抵消因素。近期有很多政策旨在帮助开发商再融资,以帮助其继续进行房屋建设。尽管这些措施尚未提振房屋销售,但随着按揭利率下降以及退出动态清零政策带来更多的经济稳定性,房屋销售可能将于2023年逐渐触底。出口方面,我们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出现更大幅度的下滑(美国将于2023年第三季度开始陷入经济衰退)。低迷的房地产市场和出口都可能对2023年的经济增长造成净拖累,但到2024年将会开始消退。
人民币:国际收支平衡挑战和缺乏吸引力的利差可能继续影响人民币的表现
人民币一直受益于重新开放相关的积极增长情绪。但到2023年后期,随着国际旅行的恢复,利好因素可能会减弱,更多人将出境旅游。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也可能加速放缓。由于中国人民银行可能会维持宽松的政策立场,人民币的低利差/负利差可能将持续存在。这意味着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很可能走弱。
中国股票:近期的上行空间大部分已提前反映出来;考虑在市场回调8-10%后积极建仓
鉴于近期积极的政策发展,我们认为曙光已愈发明朗,中国股市已从熊市转为交易市场,并具有上行倾向。但我们也认为,大多数短期利好消息可能已反映在价格中,甚至已提前反映出来,因此近期上行空间有限。防疫政策急剧转变,速度远快于预期,因此我们上调中国指数展望。我们将MSCI中国指数的2023年底指数展望重新调整为66-69(之前为58-62),即小幅上调2-8%。我们将沪深300指数的2023年底指数展望调整为4,000-4,250(之前为3,800-4,100),即上调1-7%。我们预计2023年A股市场将维持相对具防御性和高度政策驱动的性质。
尽管我们预计疫情封控措施将持续放宽,但由于重启经济的影响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体现出来,因此未来1-2个季度企业盈利可能受到抑制。我们目前对2023年MSCI中国指数每股盈利增长的预测暂时维持在5%左右。除新冠疫情相关的重新开放外,未来几个月,投资者将可能重新关注经济增长再加速和房地产复苏的步伐,这些都不如防疫政策可控。放开防控措施之后的住院率/死亡率也是需要密切监控的关键指标。但我们愈发认为,随着关键时刻似乎已经过去,市场可能预期8-10%的回调幅度
聚焦于重新开放的后续阶段
投资者可能会关注中国重新开放的受益公司,以把握快于预期的经济重启步伐。全面重新开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境内重新开放,第二阶段:重新向港澳开放,第三阶段:重新向全球开放。国内复工复产第一阶段基本结束,我们建议布局第二、三阶段复工复产。投资者不赞成追高,而应关注表现落后的股票。即使在近期强劲反弹之后,很多重新开放的受益股票的估值仍较低,股价比疫情前水平低30%以上。一般来说,投资者可能会筹集现金,并准备在市场经历8-10%的回调后加速投资(或开始利用结构性产品进行部署)
除另有注明外,所有市场和经济数据均截至 2022年12月15日,来自彭博财经和 FactSet。
仅供说明用途。本文件载列的预估、预测及比较数字全部均为截至本文件所述日期为止。
不保证这些专业人士任何一位或全部将会继续留任该公司,且任何该等专业服务的过去表现或成功也不代表投资组合成功。
我们相信本文件載列的信息是可靠的,但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性。本文件表述的意见、估计、投资策略及观点构成我们根据当前市况做出的判断,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
应收件人要求及为收件人之便,本文件收件人可能已同时获提供其他语言版本。尽管我们提供其他语言文件,但收件人已再确认有足够能力阅读及理解英文,且其他语言文件的使用乃出于收件人的要求以作参考之用。 若英文版本及翻译版本有任何歧义,包括但不限于释义、含意或诠释、概以英文版本为准。
本视频提供的资料仅供说明用途。本公司相信,本视频载列的资料均属可靠;然而,摩根大通不会就本视频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作出保证,或者就使用本视频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引致的任何损失和损害承担任何责任。本视频表达的观点均为嘉宾讲者的观点,可能与摩根大通雇员的其他领域、就其他目的或其他内容所表达的观点不同,可予更改,恕不另行通知。本视频的内容并不构成任何产品或策略适合您的声明。本视频的内容不构成摩根大通及/或其代表或雇员的要约、邀约、建议或咨询(不论财务、会计、法律、税务或其他方面)。您应咨询您的独立专业顾问有关会计、法律或税务事宜。如欲了解有关您的个人投资目标的进一步详情及指引,请联络您的摩根大通代表。
指数并非投资产品,不可视作为投资。
仅供说明用途。不反映任何特定投资情景分析的表现,亦没有考虑可能影响实际表现的其他多个不同因素。
过往表现并非未来业绩的保证。
风险考虑因素
• 过往表现并非未来业绩的指引。不可直接投资指数。
• 价格和回报率仅为示意性的,它们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根据市况发生变化。
• 所有投资策略都存在额外的风险考虑因素。
• 本文件提供的信息并非关于买卖任何投资产品或服务的推荐或要约或邀约。
• 本文件表述的观点可能不同于摩根大通其他领域表述的观点。不得将本材料视为投资研究或摩根大通的投资研究报告。
指数定义:
沪深300指数:由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或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300只A股股票组成的自由浮动加权指数。
MSCI中国指数:追踪代表中国H股、B股、红筹和私企股的大中盘股。该指数共有144只成分股,涵盖中国该股市总体约85%的市值。
• 投资于另类资产涉及比传统投资更高的风险,仅适合成熟的投资者。另类投资涉及比传统投资更大的风险,不应被视为完整的投资计划。另类投资不能节税,投资者应在投资之前向其税务顾问咨询。另类投资的费用高于传统投资,而且杠杆可能很高,会用到投机性投资技巧,因而会放大可能的投资损益。投资价值可升亦可跌,投资者可能无法收回投入资金。
• 房地产、对冲基金和其他私募投资不一定适合所有个别投资者,可能含有巨大风险,也可能会按照高于或低于原始投资金额的价格被出售或赎回。私募投资仅可在提供更全面阐述了潜在风险的发售备忘录后发行。不能保证能够实现任何投资产品所述的投资目标。对冲基金(或对冲基金的基金):往往开展杠杆等投机性投资行为,可能增大投资亏损风险;流动性可能极差;不必向投资者提供定期定价或估值资讯;可能涉及复杂税务结构,以及延迟提供重要税务资讯;没有共同基金的监管要求;往往收取高额费用。此外,在对冲基金的管理及/或运作中,可能存在数量不等的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