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分行

最近的分行

投资策略

中美博弈——是协议还是僵局?

我们的观点

在国债市场中,我们无从知晓卖方的确切身分,因为没有关于买方、卖方或持有量的实时数据。然而,我们认为中国并未在结构上进行减持其美国债务的动作。储备管理者倾向于持有短期美国国债,而非近期遭到抛售的10年或30年长期国债。此外,中国一直不愿大规模抛售,因为市场无法迅速吸收如此大量的债务,这样做会导致其剩余储备的价值下降。然而,数据显示,由于日本利率结构性上升,该国的机构投资者已开始将美国固定收益配置汇回国内。此外,近期的趋势主要由私营部门的资产配置决策驱动,而非官方将国债持有量“武器化”所致。

关于中美贸易协议的前景,我们注意到美国政府希望首先与“14个重要贸易伙伴”取得显着进展,同时也开始寻找与中国缓和关系的方法。目前尚不清楚目标是达成协议还是战略性脱钩。同时,在谈判过程中,中国通过农产品、稀土和企业调查等方式采取了一些报复行动。

投资启示

由于关税谈判及其宏观影响的不确定性持续存在,市场在消息快速变化中继续波动,这意味着投资组合的韧性和多样化至关重要。我们专注于核心固定收益以对冲增长风险;通过股票结构产品来实现从波动性获取的收益;利用黄金、基础设施和对冲基金来降低投资组合的波动性;以及在跨资产类别多元配置全球市场,尤其是外汇。

贸易战似乎暂时缓和,美国在90天的“暂缓实施”对等关税期间,与多个经济体展开谈判。白宫对中国关税的言辞显得更加温和。然而,潜在的行业关税(尤其是对药品、关键矿物和半导体)仍存在诸多变数,随着各种贸易协议谈判的消息传出,市场可能会继续波动。政策不确定性依然较高,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市场和风险情绪造成影响。

在本期报告中,我们解答关于近期国债波动的一些常见问题,分析了中国和日本在此期间的角色,并阐述了关税和贸易协议的潜在发展路径。

中国是否在抛售美国国债?

在金融市场中,“抛售美国”的主题似乎成为焦点,因为市场面临罕见的三重局面:美国股市下跌(按绝对和相对与世界其他地区比较)、美元走弱,以及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据摩根大通市场和投资策略部主席岑博智(Michael Cembalest)先生称,这种(在30天的时间内)“抛售美国资产”的时刻自1970年以来仅发生过13次,而2025年是自1981年以来首次出现这种现象。美国国债和美元通常会在避险时期走强。美国国债收益率与美元走势脱钩,加上美国国债在此次股市抛售期间未能发挥“避风港”的作用,引发人们对于投资者这一资产类别的信心是否受到动摇的质疑。近期不同资产的表现和走势违背了传统的既定关系。

短期内,这一现象也引发了大量疑问,究竟外国投资者(尤其是中国)是否在出售或“武器化”其美国国债持有量以进行报复?还是这是贸易谈判的一部分?

美国国债收益率正在上升,而美元正在走弱

资源来源:彭博财经。数据截至2025年4月24日。
特别就中国而言,其国际收支确实令人困惑且难以解读。目前,许多人在即时抛售压力的背景下提出这些问题,但由于缺乏关于买方、卖方或持有量的实时数据,这些问题无从稽考。然而,我们认为中国抛售美债的可能性不大。储备管理者倾向于持有短期美国国债,而非10年或30年的长期国债,而后者遭到的市场抛售最为猛烈。此外,中国一直不愿大规模抛售,因为市场无法迅速吸收如此大量的债务,这样做将导致其剩余的美元资产贬值和储备价值下降。最后,中国除了美元以外还有什么选择?他们并未将人民货与欧元挂钩,且欧元市场的流动性不足以吸收所有资金流动。

65%的外国官方美國国债持有量仍然是5年或更短久期的债券

截至2023年6月30日的按久期分类的外国持有国债份额*;整体与外国官方和外国私人持有相比;百分比

资源来源: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系统年度报告,摩根大通投资银行。数据截至2023年6月。*由于部分债券的到期日不明,部分数据相加起来不一定等于总数。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并没有像普遍看法那样结构性削减其持有的美国债务。官方数据显示,自2014年以来储备持有量有所下降,但这具有误导性。中国希望显示持有量减少,是因为从政治角度上,不方便对外展示他们a) 仍在继续增加储备,或b) 将过剩储蓄投入其主要地缘政治对手的主权债务中。出于这些原因,他们通过持有“影子储备”来掩饰储备资产,这些“影子储备”可能是通过不在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外汇、由国家银行购买的外汇(用于稳定汇率),或在欧洲托管的外汇来掩饰官方的最终持有者。由中国中央政府控制的机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国家政策性银行和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非储备外汇资产是相当可观的。

中国官方储备以外的美元资产规模可观

中国截至2024年底的对外资产,不包括贸易信贷和应收款项

资源来源:CEIC,凯投宏观。数据截至2024年12月。注:*中国投资公司数据为2023年底。
美国国债持有量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由离岸托管机构持有,这一现象恰好始于美国在2011年开始提供详细的海外外汇持有月度数据。仅仅计算那些可能由托管中心持有的部分,美国国债的总持有量一直保持稳定。

中国并未减少其美國国债持有量,只是进行了掩饰

中国的国债和黄金储备持有量,单位:十亿美元

资源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美国财政部、Haver Analytics。数据截至2025年2月。

若非中国在抛售美债,那么会是日本吗?

通过查看汇总交易所指数基金(ETF)和共同基金的每周流动和配置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美国国债确实经历了一些抛售情况,这些卖方很可能是外国投资者。EPFR数据显示,截至4月9日和4月6日的几周内,抛售总额累计约达250亿美元。

国债经历了一些抛售,可能是由外国投资者进行的

资源来源:EPFR Global、Haver Analytics。数据截至2025年4月。

尽管数据收集的方法和时间段并不完全一致,但大部分的资金流出似乎来自日本,尤其是日本的私人投资者在出售长期国债。根据日本财务省的数据,截至4月4日和4月11日的几周内,日本投资者卖出的长期美国国债净额约达200亿美元。从长期来看,美债曾在2022年因快速加息而出现更大规模的抛售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美债遭到抛售的同时,也伴随着美元的显着走强,从而减轻了日本投资组合的损失。

日本的机构投资者,包括银行和人寿保险公司,已经开始将美国固定收益投资回流本国,转投日本政府债券(日本国债),并进行财年结束的利润结算。同时,在收益率曲线将会变陡的预期下,投资者从持有长期国债改为短期债券。欧洲基金也有加剧固定收益资金回流的情况,反映出经历长时期超配美国固定收益后,出现投资者本土偏好增强的结构性转变。

大部分资金流出可能来自日本,特别是日本投资者出售长期国债

日本居民长期债务证券的净买入/卖出,24周移动平均值,十亿日元

资源来源:日本财务省、Haver Analytics。数据截至2025年4月。

我们认为,近期的抛售潮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外国投资者对美债的风险溢价要求有所上升,原因是美国的长期财政问题持续存在。对于日本投资者而言,考虑到持有美债涉及高昂的对冲成本,收益率也需提升才能令这些投资变得合理。人们对风险溢价有此看法,主要是受到政策风险和市场波动性加剧所驱动。

从长期来看,日本投资者正面临国内市场的重大变化。随着利率逐步正常化,30年期日本国债收益率现已超过2.5%,而10年期收益率自2024年底以来一直保持在1%以上。从中期来看,货币政策周期不同步(美联储降息与日本央行加息)有机会导致利率差异缩小,促使日本投资者将更多资本汇回国内。

尽管如此,我们注意到,近期的趋势主要由私营部门的资产配置决策驱动,而非官方将国债持有量“武器化”所致。在日本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外汇对冲(远期外汇销售)而不是直接出售美国国债,也可以应对关税不确定性和全球避险事件期间日元升值的潜在影响。

从长期来看,美国的宏观经济前景和美联储政策预期等基本面因素仍是美国国债收益率的主要驱动因素。

贸易协议是否即将达成?

截至撰写本文时,有报道称特朗普政府接近与日本和印度达成一般性协议,但这些协议并不构成完整的贸易协议,却可能是提供谈判框架的高层次谅解备忘录。此外,相关贸易机构的有限资源也许令他们难以同时就多个协议进行谈判。据报道称,财政部长贝森特(Bessent)也表示,中美之间的关税僵局不可持续,并预计与北京的局势将会缓和。然而,他也表示特朗普总统并未提议单方面降低对中国的关税,并补充说两国可能会相互降低关税 ,而特朗普政府也正在考虑关税以外的因素,包括非关税壁垒和政府补贴。

贝森特可能明白当前的中美关税水平不可持续。他指出,这么高的关税相当于全面和突然造成贸易阻断,这不是谈判桌上任何一方希望看到的。两国都不主张在经济上完全脱钩。我们认为,双方都大致认同这点,而关税水平可能在某个时候必然下调。特朗普可能是为了谈判筹码而提高关税,但一如所料,报复行动随之而来,使得找到缓和局势的出口变得更难。

中美双边关税激增

自2025年1月1日起的关税变化

资源来源 : 彭博财经。数据截至2025年4月。注:在4月之前,中国对美国商品的关税并未适用于所有商品,税率为10%或15%。

中美之间尚未展开正式谈判。尽管有乐观的看法认为谈判可能在某个时候启动,但我们认为贝森特的言论并无表明这是正在或即将发生的事情。他表示,他们希望首先与“14个重要贸易伙伴”取得显着进展,同时也开始寻找与中国缓和关系的方法。

贝森特继续主张美国推动更平衡的贸易关系,任何协议都必须以解决经济失衡问题为目标。这可能使得任何协议都难以达成,情况类似于上一次贸易战。在减少从中国的进口与增加对中国的出口方面,目前尚不清楚他们如何处理两者的优先轻重,也不清楚他们有多关注结构性问题。未来如能达成任何协议,都可能会兼顾这两方面。综合来看,现时还未知道最终的目标是为了达成协议,还是实现战略性脱钩。也许政府也仍未确定。

中国就与美谈判一事也保持了相对强硬的立场,表示没有进行贸易磋商,并补充表示有关谈判进展的言论是毫无根据。北京重申,中方要求美国取消单边关税,并真诚尝试对话以促成谈判结果。

中国财政部长蓝佛安出席了  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会议。如果他与美国官员会面,这可能是谈判有所进展的迹象;但这并未发生,可能表明局势不会在短期内缓和。

在短期内没有缓和迹象的情况下,中美紧张局势除了贸易之外还有哪些方面会触发升级的可能性?

许多投资者关注在紧张局势升级之下,双边关系将如何发展,“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随着中美谈判的拖延,中国可能会通过关税以外的其他方式进行报复,或对美国施加影响。

  • 2020年中美 “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一个关键支柱是增加购买美国农产品,而中国未能履行这些条款。这可能是两国关系紧张的症结,因为中国可以从巴西(另一个主要生产国)或其他出口国采购其进口商品。事实上,已有报道称中国减少了购买美国农产品和能源商品。

中国自美国和巴西进口的农产品

百万美元

资源来源: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截至2025年3月。
  • 中国拥有世界上一些最大的稀土矿藏,并在这些矿物加工能力上占据主导地位,这些矿物是许多高科技供应链的重要投入元素。中国已对美国公司购买中国生产的稀土实施全面禁令,并对部分稀土的出口实施了许可证制度。此外,中国还有可能进一步收紧稀土出口。

中国在全球精选稀土加工/储备中的份额

%

资源来源 : 美国地质调查局,矿产商品概要。数据截至2024年1月。
  • 北京已宣布对美国公司进行调查,并将其他美国公司列入其“实体清单”,这实际上禁止这些公司在中国进行采购。尽管比例不大,但标普500指数约7%的收入来自中国内地,而某些公司和行业的风险敞口远高于其他公司。调查力度的加大可能会对一些美国企业造成显着影响。

标普500指数主要收入来源,国别分布

%

资源来源 : FactSet,摩根大通私人银行。数据截至2025年3月。

美国也针对特定行业实施了出口限制,尤其是在半导体领域,旨在限制中国在战略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并防碍军事用途。最近,美国当局对英伟达在中国销售其H20芯片实施了许可证要求,该产品是专门设计用于符合美国之前的限制措施,这促使了该公司就可能出现55亿美元的资产减记发出警告。其他在中国有大量业务的公司也可能会面临压力,或者必需付出高昂成本调整运营模式以符合美国法规,而这些法规可能会再次改变。

随着可能将有更多针对药品和半导体等战略行业的“特别关注型”关税措施即将出台,从国家安全角度来看,如美国将针对中国的行业限制升级,可能会对中国产生影响。  

投资启示

由于关税谈判及其宏观影响的不确定性持续存在,市场在消息快速变化中保持波动,这意味着投资组合的韧性和多样化至关重要。我们专注于核心固定收益以对冲增长风险;通过股票结构产品来实现波动性收益;利用黄金、基础设施和对冲基金来降低投资组合的波动性;以及在距资产类别多元配置全球市场,尤其是外汇。

风险考虑

除另有注明外,所有市场和经济数据截至2025年4月28日,来自彭博财经和 FactSet。

仅供说明用途。本文件载列的预估、预测及比较数字全部均为截至本文件所述日期为止。

投资于另类资产涉及比传统投资更高的风险,仅适合成熟的投资者。另类投资涉及比传统投资更大的风险,不应被视为完整的投资计划。另类投资不能节税,投资者应在投资之前向其税务顾问咨询。另类投资的费用高于传统投资,而且杠杆可能很高,会用到投机性投资技巧,因而会放大可能的投资损益。投资价值可升亦可跌,投资者可能无法收回投入资金。

房地产、对冲基金和其他私募投资不一定适合所有个别投资者,可能含有巨大风险,也可能会按照高于或低于原始投资金额的价格被出售或赎回。私募投资仅可在提供更全面阐述了潜在风险的发售备忘录后发行。不能保证能够实现任何投资产品所述的投资目标。对冲基金(或对冲基金的基金):往往开展杠杆等投机性投资行为,可能增大投资亏损风险;流动性可能极差;不必向投资者提供定期定价或估值资讯;可能涉及复杂税务结构,以及延迟提供重要税务资讯;没有共同基金的监管要求;往往收取高额费用。此外,在对冲基金的管理及/或运作中,可能存在数量不等的利益冲突。

指数并非投资产品,不可视作为投资。

仅供说明用途。不反映任何特定投资情景分析的表现,亦没有考虑可能影响实际表现的其他多个不同因素。

过往表现并非未来业绩的保证,投资者可能损失本金。

指数定义:

  • 标普500指数是一项追踪美国500家最大公开交易公司表现的市值加权市场指数。
  • 美元指数(USDX)反映了美元的国际总体价值。美元指数通过平均美元与主要世界货币之间的汇率来实现。ICE US通过使用约500家银行提供的汇率来计算。
重要信息

本网站内容仅供一般说明/教学之用,可能告知您JPMorgan Chase & Co.(“摩根大通”)旗下的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的若干产品及服务。文中所述产品及服务,以及有关费用、收费及利率均可根据适用的账户协议而可能有变,并可视乎不同地域分布而有所不同。所有产品和服务不一定可在所有地区提供。

一般风险及考虑因素

本页内容讨论的观点、策略或产品未必适合所有客户,可能面临投资风险。投资者可能损失本金,过往表现并非未来表现的可靠指标。资产配置/多元化不保证录得盈利或免招损失。本页内容所提供的资料不拟作为作出投资决定的唯一依据。投资者务须审慎考虑本文件讨论的有关服务、产品、资产类别(例如股票、固定收益、另类投资或大宗商品等)或策略是否适合其个人需要,并须于作出投资决定前考虑与投资服务、产品或策略有关的目标、风险、费用及支出。请与您的摩根大通团队联络以索取这些资料及其他更详细信息,当中包括您的目标/情况的讨论。

非依赖性

本公司相信,本页内容载列的资料均属可靠;然而,摩根大通不会就本页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作出保证,或者就使用本页内容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引致的任何损失和损害(无论直接或间接)承担任何责任。我们不会就本页内容的任何计算、图谱、表格、图表或评评论作出陈述或保证,本页内容的计算、图谱、表格、图表或评论仅供说明/参考用途。本页内容表达的观点、意见、预测及投资策略,均为本公司按目前市场状况作出的判断;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摩根大通概无责任于有关资料更改时更新本网站的资料。本页内容表达的观点、意见、预测及投资策略可能与摩根大通的其他领域、就其他目的或其他内容所表达的观点不同。本页内容不应视为研究报告看待。任何预测的表现和风险仅以引述的模拟例子为基础,且实际表现及风险将取决于具体情况。前瞻性的陈述不应视为对未来事件的保证或预测。

本网站的所有内容不构成任何对您或对第三方的谨慎责任或与您或与第三方的咨询关系。本网站的内容不构成摩根大通及/或其代表或雇员的要约、邀约、建议或咨询(不论财务、会计、法律、税务或其他方面),不论内容是否按照您的要求提供。摩根大通及其关联公司与雇员不提供税务、法律或会计意见。您应在作出任何财务交易前咨询您的独立税务、法律或会计顾问。

当阅览这些页面时,请与摩根私人银行地区联属机构的法律免责声明和其他重要信息一并阅读。

让我们解答关于近期国债波动的一些常见问题,分析中国和日本在此期间的角色,并阐述了关税和贸易协议的潜在发展路径。

卓智匯見

2025年4月3日

关税最新动态及市场影响

了解更多成為摩根大通私人銀行客戶的詳情。

敬請提供有關您的個人資料,我們的客戶服務團隊人員將會與您聯絡。

聯繫我們

请浏览 FINRA BrokerCheck网站以了解更多我们的公司及投资专才。

 

投资产品(可能包括银行管理账户及托管)乃由 JPMorgan Chase Bank, N.A.及其关联公司(合称「摩根大通银行」 )作为其一部分信托及委托服务而提供。其他投资产品及服务(例如证券经纪及咨询账户)乃由 摩根大通证券(J.P. Morgan Securities LLC)(「摩根大通证券」)提供。摩根大通证券是金融业监管局证券投资者保护公司的成员。摩根大通银行及摩根大通证券均为受摩根大通共同控制的关联公司。产品不一定于美国所有州份提供。请与本网站内容一并阅览法律免责声明

 

当阅览这些页面时,请与(摩根私人银行地区联属机构和其他重要信息)的法律免责声明和相关存款保障计划的内容一并阅读。

 

DEPOSIT PROTECTION SCHEME 存款保障計劃   JPMorgan Chase Bank, N.A.是存款保障計劃的成員。本銀行接受的合資格存款受存保計劃保障,最高保障額為每名存款人HK$500,000。   JPMorgan Chase Bank N.A. is a member of the Deposit Protection Scheme. Eligible deposits taken by this Bank are protected by the Scheme up to a limit of HK$500,000 per depositor.
投资产品: • 不受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保障 • 非摩根大通银行或其任何联属机构的存款或其他负债,亦未获摩根大通银行或其任何联属机构的担保 • 存在投资风险,包括可能损失投资的本金
银行存款产品(例如支票、储蓄及银行贷款)及相关服务乃由摩根大通银行(JPMorgan Chase Bank, N.A.)提供。 摩根大通银行是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成员。并非借贷承诺。授信额度均须经信贷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