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沉醉「游乐园」:暂别美国/新兴市场杠铃策略之时
摘要。 自2009年以来,我一直建议股票投资者超配美国和新兴市场,并低配欧洲和日本。那段时间,对MSCI股票指数应用这样的策略带来了巨大的超额回报。但现在到了暂别杠铃策略的时候。我在这「游乐园」沉醉良久,其实早在几个月前就应该提出这样的建议,当时欧洲的市盈率比美国折让达到35%,创下了记录。日本的前景与中国相比较为乐观,这也是暂搁杠铃策略的另一个理由。
[1] 杠铃策略表现惊人。前两张图分别显示了自1988年以来杠铃策略三年期以及两年期的表现。在今年表现出现落后之前,此策略表现一直节节胜利1。也就是说,与杠铃策略跑赢基准的时间和幅度相比,过去两年中跑输-120个基点显得微不足道。请注意,杠铃策略表现最差的时期是2005-2007年的欧洲黄金时代;我们将在下文再作阐述。
超配美国和新兴市场,低配欧洲和日本
3年滚动跑赢(跑输)MSCI全球指数
超配美国和新兴市场,低配欧洲和日本
2年滚动跑赢(跑输)MSCI全球指数
超配新兴市场,低配日本
3年滚动跑赢(跑输)MSCI全球指数
2022年第三季度美元升值
美元兑欧元汇率
2009年以来美股表现优于欧洲的分解
总回报指数(100 = 2009年12月)
[3] 近期令杠铃策略表现逊色的推动因素。自2022年9月以来,欧洲已跑赢美国约20%。如下文所示,本轮跑赢表现有三分之二只是由于美元兑欧元汇率下跌所致。正如我们上期所述(见档案),虽然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并未受到严重威胁,但此前美元兑其他货币汇率一度大涨,因而后续仍有下行空间。
欧洲目前的跑赢表现还有什么推动因素?利好欧洲的另一个因素:欧洲消费者非必需品跑赢美国同类板块。其次的一个主要因素:欧洲金融股相对表现较好,但在欧洲整体表现出色下,这一点的作用较小。考虑到我们在4月10日所写美国地区性银行在商业地产方面的敞口,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拉开。但我并不想因为已公布的银行实力而做出看多欧洲的策略。4月10日版的《放眼市场》还提及,瑞信虽然在资本、杠杆、流动性和融资比率等欧盟银行统计数据中名列前茅或接近最好,但最终仍旧倒闭。许多的风险实在难以在资产负债表比率中发现。
日本自去年秋季以来跑赢新兴市场11%,其中的原因何在?一个因素在于日本并购活动重拾升轨,这现象有些不寻常。更罕见的是,近期的收购活动大多来自外国投资者:贝恩资本以56亿美元收购日立金属(Hitachi Metals)、以31亿美元收购Evident及以14亿美元收购Gelato Pique;KKR以52亿美元收购日立运输(Hitachi Transport);以及Fortress以18亿美元收购柒和伊(Seven & i)。后续将进一步详述日本的情况。
2022年9月至2023年5月欧洲股票跑赢美国的分解,
百分比
日本的杠杆收购活动
欧洲盈利从2005-2007年飙升;此后,美国一直领先,
息税前利润(100=2004年12月)
欧元区银行业对非金融企业的贷款
年同比变化%,针对贷款销售和证券化进行调整
欧元区银行业向家庭提供的贷款
年同比变化%,针对贷款销售和证券化进行调整
欧元区银行贷款
年同比变化%,针对贷款销售和证券化进行调整
2022年第三季度欧洲相对于美国的最大市盈率折让
基于远期盈利的相对市盈率折让
日本股票可能受益于以下催化因素:
- 自2016年以来,日本股票的市盈率较美国折让25%-30%
- 企业治理改革推动股票回购创纪录增长(如索尼的分拆/回购)
- 治理改革:[a] 约50%的公司低于账面价值且须制定计划尽量提升股东价值,并符合股东、流动性和外部董事等改革措施;[b] 10%-20%的公司不符合交叉控股和流通持股量标准,且必须采取补救措施,否则将面临除牌
- 一半的日本公司拥有正净现金头寸,而美国和欧洲公司的这一比例低于20%
- 由非日本投资者所持有的日本股票头寸非常低
- 近期日本的非日本杠杆收购活动极其罕见地激增(早前曾讨论过)
- 工资压力低于美国/欧洲,新冠疫情供应链压力不断缓解
- 相较于美国和欧洲的收缩,盈利预计持平
- 根据CEIC的数据,日本的实际有效汇率处于50年来的最低水平;日元兑人民币也贬值了30%,这是会有影响的,因为日本目前对中国的出口超过对美国的出口 见下图
1 Elroy Dimson教授估计,从1900至2021年,美股每年跑赢非美国市场约2%,这就意味着庞大的累积超额回报。对于其中大部分时间来说,这种差异可以用较高的股息来解释;自1990年以来,美国估值上升成为主导因素。Jack Bogle认为,美国的超额回报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深化市场和法治方面的「美国例外主义」。
2 我们的欧洲市盈率图表始于2006年。 在2006年之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项下的会计准则要求欧洲公司摊销商誉,而所涉及的金额有时相当大。因此,2006年前的欧洲市盈率倍数与2006年后的数据不得互相比较,并可能会扰乱与美国的时间序列比较。
3 耶伦表示,不提高债务上限将带来灾难。我想知道,她会如何描述我们1月24日那篇文章中的图表,内容有关自1790年以来经通胀调整的人均债务,以及福利不断增加所导致的可自由支配支出大幅下降。这些情形看起来也像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