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策略
閲讀需時1分鐘
美國方面,聯儲局在充分預告之後小幅降息,強調「無預設路徑」,將聯邦基金利率錨定在3.75-4.00%區間。資產負債表縮減進程接近尾聲,政策指引刻意保持模糊,市場將鮑威爾的措辭解讀為傾向風險管理,而非開啟大規模寬鬆週期。收益率曲線隨之抬升,美元指數走強,股市初期表現平穩。我們認為,降息節奏將趨於緩慢且幅度溫和,預計未來一年還會降息大約兩次,且不會快速密集推進。
歐洲央行則按兵不動。在通脹呈現橫盤走勢、經濟增長企穩的背景下,這意味著推行政策需要保持耐性;進一步降息的門檻依然較高,政策取向完全取決於經濟數據。資產負債表正常化進程持續推進,傳遞出政策穩健的訊號。
日本央行同樣維持政策不變。雖然薪資增長態勢向好,但尚未形成決定性突破,同時能源價格波動和燃料稅收政策調整加劇了短期通脹走勢的不確定性。日本央行除強調「需要更多數據支撐」外,並未給出任何政策前瞻指引。持異議的委員再次呼籲加息,凸顯了在大選背景下,政策辯論已從寬鬆立場轉向更加均衡的態勢。
基本論點: 全球利率正常化進程或在延續,或已進入尾聲。雖然各區域路徑有別,但基調一致——溫和降息、審慎溝通,以及決策層嚴防通脹復燃。
上周市場聚焦於美國政府停擺與中美關係暫時緩和——前者僅在中斷數據發布方面構成實質影響,後者只是緩解了緊張氛圍但未改變規則框架。
美國政府停擺已30多天,即將刷新歷史最長紀錄,其影響更多體現為新聞頭條效應而非實質衝擊;投資者面臨的主要風險是長期無法獲取官方經濟數據。勞工部強制休假或將導致10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數據推遲、甚至取消發布,就業報告也很可能會延遲,這將迫使投資者再度轉而依賴各類替代指標(ADP就業報告、信用卡支出數據、各地區聯儲實時預測)來把握經濟脈動。
除數據發布外,停擺對短期經濟增長預期判斷也有重要影響:每停擺一周將使季度年化GDP增速下降約0.1-0.2個百分點,持續一個月則可能導致降幅約達0.4-0.8個百分點。絕大部分增長損失通常在政府復工後會出現反彈,但因僱員強制休假而損失的工時則無法彌補。短期壓力或已於11月1日開始顯現,因為補充營養援助計劃(SNAP)的資金在當天告罄,受此影響的人數可能約達4,000萬。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員長時間被停薪,每個發薪週期都在加大華盛頓方面結束政府停擺的壓力。
在韓國舉行的中美元首會晤為中美關係帶來暫緩而非轉向——雙方達成為期一年的貿易休戰,實施定向關稅減免,恢復特定產品(如大豆和稀有礦產)的貿易流動。該協議雖穩定了雙邊關係,但未能解決深層矛盾,也未對中美貿易失衡格局作出結構性調整;換言之,美國對半導體和人工智能的出口管制措施(包括針對英偉達的限制)仍將持續。雙方持續推動風險化解。市場將其解讀為暫緩訊號而非方向轉變。
基本論點:當前政治因素並未主導市場走勢。政府停擺唯有在長期阻礙官方數據(如消費者物價指數)發布且替代指標失效時,才會對市場產生實質性影響。中美貿易休戰雖緩解了緊張局勢,但並未改變出口管制現狀或企業盈利前景。因此,除非上述任一因素演變為實質性政策衝擊,市場焦點仍將繼續集中在盈利表現上,特別是人工智能帶動的資本支出上。
上周市場走強源於企業業績普遍超出預期及小幅上調業績指引。超大盤科技股引領市場,但支撐面更為廣泛:業績表現和管理層評論均顯示消費需求穩健、信貸質量穩固,且企業能在政策不確定性中保持營運效率。
截至目前,標普500指數成分股中約61%已公布財報。82%的企業每股盈利超出預期——顯著高於5年和10年均值水平——約79%的企業營收超出預期。華爾街對三季度企業盈利同比增長的預期已從財報季初的約7%上調至10.5%。
超大規模科技企業的表現進一步印證了此趨勢。Alphabet、微軟和亞馬遜普遍交出超預期業績;但股價表現欠佳,主要源於企業盈利超預期幅度未及投資者期望水平,或市場對資本支出攀升的擔憂。人工智能領域投入再度加碼——雲端計算業務表現亮眼——管理層維持信心(微軟預計「未來兩年將使數據中心規模翻倍」以滿足市場需求)。五大超大規模科技企業(Alphabet、微軟、Meta、亞馬遜和甲骨文)最初對2026財年資本支出的指引為2,850億美元,而當前預期已攀升至4,310億美元。
超大盤股票之外的整體訊息保持一致:消費支出韌性猶存、存貸款狀況穩定,並且未出現普遍性疲弱。正如富國銀行行政總裁查理·沙夫(Charlie Scharf)所言:「你能觀察到信貸業務表現強勁,消費支出持續有力,存款狀況穩定……(這些指標)共同勾勒出消費板塊持續向好的圖景。」關稅影響低於市場預期,各企業普遍強調其定價能力、營運效率提升,以及2026年更為有利的利率與監管環境。
基本論點:推動市場動能的核心在於企業盈利表現,而非新聞頭條。在宏觀層面不出現實質性政策衝擊的前提下,普遍超預期的業績表現疊加持續攀升的人工智能資本支出,將支撐市場朝向最小阻力路徑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