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策略
閲讀需時1分鐘
人工智能可能已開始衝擊勞動力市場。
有跡象表明,由於人工智能的影響,大學應屆畢業生正面臨更嚴峻的就業形勢。1 微軟今年宣佈,因加大對人工智能研發的投入,將裁減約15,000個崗位。2
這種影響可能持續擴散:風險投資公司和增長型股權管理機構將美國7,100萬的知識型員工(平均年薪達85,000美元)視為6萬億美元的市場機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發達國家超過60%的崗位面臨人工智能衝擊風險。3
這其中潛藏著較大的消極因素。人工智能初創公司Anthropic行政總裁Dario Amodei指出,人工智能可能導致失業率攀升至20%。4 這引發了一系列明顯的問題:若人工智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勞動者如何獲得收入來消費商品與服務?若人工智能將造成大規模失業,又如何能為經濟和股市帶來利好?
儘管這種衝突看似令人擔憂,但縱觀歷史上的技術創新歷程,我們就會發現更為複雜的演變模式,並由此獲得樂觀的理由。從蒸汽機到電力,再到大型電腦,技術突破從未導致大規模失業。相反,它們大幅降低了交通運輸、工業動力和資訊處理的成本,進而引發經濟需求模式的根本性變革。新功能得以實現,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創新帶來的收益遠遠超過了被淘汰崗位造成的損失。
我們認為人工智能可能遵循相似的發展軌跡:先是劇烈的職業更替,隨後迎來廣泛的生產率提升。受凱恩斯經濟學影響,並通過全球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等危機錘煉完善的現代宏觀經濟管理政策,有望進一步緩解勞動力市場面臨的衝擊。
19世紀初,蒸汽機徹底改變了紡織業和運輸業。手搖織布工成為最早感受到機械動力織布機衝擊的群體。1806年至1820年間,他們的實際工資下降了一半。
蒸汽動力火車的出現則導致運河船夫和馬車夫職業被淘汰。另一方面,布料產量和紡織品消費量激增,內陸運輸費用大幅下降。這些轉變在煤礦開採、鐵路維護和城市零售等正在擴張的行業中催生了新的勞動力需求。
在蒸汽技術的基礎上,電力帶來了進一步飛躍。1899年,美國不足5%的工廠採用電力為動力。到1929年,超過75%的工廠實現了電力驅動。煤氣燈被取代,使點燃街燈的燈夫這一職業近乎消失。但工廠產量卻爆發式增長。
隨著照明、聲效和運動機械的邊際成本趨近於零,電力催生了全新行業、創新技術和職業領域。零售商店得以延長營業時間至日落後。電影放映機和安全的室內照明為電影院和電影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電梯讓房地產得以向更高處開發。家用電器則減輕了洗衣、清潔和食物保存等家務負擔。
當托馬斯·愛廸生首次點亮珍珠街的燈火時,再富有遠見的未來學家也無法預見到電力帶來的這些疊加影響。
電力、晶體管和集成電路在20世紀五十和六十年代促成了大型電腦的誕生。資訊處理——即收集、整理、存儲、檢索和傳輸數據以輔助決策的藝術——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原來由數千名會計師和簿記員完成的銀行工作實現了自動化,自動取款機(ATM)問世後,每家分行的櫃員數量從20人減少到13人。
然而,這些創新使得銀行能夠開設更多分行,提升了整體就業人數。數據結構和算術處理的低成本運營使信用卡和航空公司得以構建全國性網絡。雖然速記員逐漸被淘汰,但對程序員和金融分析師的需求激增。企業生產效率也顯著提升。20世紀80年代,需要八名員工才能產生的百萬美元營收。到了21世紀,僅需六名員工即可實現。
上述情況揭示了另一個長期趨勢:新的技術創新正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推動整體生產率增長。
以後見之明回看,這些技術突破的裨益顯而易見。但人工智能革命可能與另外兩大值得關注的長期趨勢存在相似之處。
其一是農業機械化,通過內燃機拖拉機、自推進式聯合收割機、機械棉花收割機、雜交種子、合成氮肥、農藥及中心樞軸灌溉系統的普及實現。美國農業從業人口從1930年的約1,000萬銳減至1970年的350萬,但農業產出和生產率卻實現飛躍。食品質量與供應量提升的同時,價格持續下降。城市與郊區蓬勃發展。
其二是全球化進程。通過使用成本更低的勞動力,企業得以提升生產效率,但這給美國及整個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崗位帶來衝擊。1979年至2019年間,美國製造業崗位減少超過650萬個。這種衝擊給鐵銹地帶(Rust Belt)造成劇烈影響,其社會與政治餘波至今仍未平息。但另一方面,這也帶來了企業盈利增長、利潤率擴大、商品通脹走低以及經濟週期性減弱等積極影響。
這些轉型歷時數十年才完成。而人工智能的早期應用速度則遠超預期:ChatGPT在短短兩年內快速獲得10億用戶。但企業端的深度應用仍需時日。
最新研究表明,對Claude(一種領先的人工智能模型)提出的就業相關詢問中,60%涉及工作增效而非自動化,這表明人工智能將在較長時期內扮演人力效率增強工具,而非取代人力。深度的人工智能整合需要經歷多年的數據架構重組與流程再造。股市或已開始在定價中反映其利好,但對勞動力市場切實產生影響可能還需數年。
近期研究顯示,目前最多僅有2.5%的崗位面臨自動化風險。人類仍保有諸多難以替代的比較優勢:常識判斷、因果推斷、精細操作、情商、高風險責任、自適應學習以及內在動機等能力仍是人類的核心優勢。
這些勞動力市場的長期轉型無不伴隨著週期性的陣痛。尤其是在前凱恩斯主義經濟時代,尚不成熟的宏觀經濟管理機制——金本位制的僵化、財政穩定政策的缺失、中央銀行缺乏流動性——導致經濟在痛苦的繁榮與蕭條間劇烈震盪。其中某些波動曾引發大規模失業。20世紀70年代,石油價格與美元購買力衝擊引發了長期滯脹,而此時企業卻正在普及電腦、重新配置勞動力並提升生產效率。
如今,僱主和政策制定者已掌握必要的工具來緩衝特定崗位未來可能遭受的衝擊,特別是在人工智能尚處發展初期的現階段。聯儲局似乎擁有充足的政策空間來放寬貨幣政策,以刺激房地產等利率敏感行業的需求——若人工智能的顛覆性確實導致勞動力市場疲軟,這一措施將尤為重要。
與此同時,僱主可以通過用人工智能針對性替代低價值、「無趣」工作,並對現有員工進行新崗位培訓來建立信任。政策制定者亦可通過激勵學徒培養計劃、鼓勵建立勞動力過剩行業的透明監測機制,來幫助緩衝衝擊。
儘管存在週期性震盪,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歷史上技術突破招致價格下降,價格下降引發需求激增,需求激增又推動生產率暴漲。特定崗位或許被淘汰,但勞動力總需求持續擴張。蒸汽機增加了對煤礦工的需求,電力時代需要大量電廠員工,大型電腦則催生了華爾街分析師這一全新職業。
當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顯著降低認知成本,這意味著更多人能夠獲得專業服務。家庭和小企業將更易獲取專業性較高的法律諮詢。小預算房地產開發項目也有能力負擔頂級建築設計服務。人工智能驅動的診斷分診系統可降低醫院單患者診療成本並提升接診量。從宏觀經濟視角看,人工智能技術有助於抵銷勞動力人口因人口結構和移民政策收緊帶來的風險。
企業很可能不會將人工智能應用帶來的成本節約全部轉移給股東,而是更可能再投資於新增長領域。人工智能很可能為開發軟件應用和數據基礎設施的企業創造就業機會,同時也為那些將新型人工智能驅動工具整合並嵌入現有工作流程和數據系統的企業帶來就業增長。部分科技行業從業者已開始自稱「人工智能架構師」——擅長於構建人工智能應用的專業人才。
隨著知識型員工辦公時間縮短,非工作類休閒活動與服務需求可能增長。人工智能還有望承擔當前尚未開展的工作,例如對外客戶服務或潛在客戶開發電話等場景。
人工智能的價值主張在於通過提升全員生產率和替代特定崗位,為企業降本增效。換而言之,人工智能的總目標市場正是人類勞動力本身。
但我們從歷代技術創新中觀察到的規律強烈表明:人工智能將提升生產率並促進經濟增長,在開闢全新總需求渠道的同時不會對勞動力市場造成持久損害。這是顛覆,而非毀滅。我們認為,引領人工智能熱潮的公司和成功應用該技術的企業,擁有獲得超額市場回報的機會。
若需了解如何通過人工智能投資實現您的需求與目標,請聯繫您的摩根大通團隊。
1 Derek Thompson,《就業市場正發生令人警覺的變化》,The Atlantic,2025年4月30日,https://www.theatlantic.com/economy/archive/2025/04/job-market-youth/682641。
2 Alex Halverson,《微軟最新一輪裁員約9,000人》,西雅圖時報,2025年7月2日,https://www.seattletimes.com/business/microsoft/microsoft-to-lay-off-as-many-as-9000-employees-in-latest-round。
3 Kristalina Georgieva,《人工智能將重塑全球經濟。讓我們確保其造福人類》,IMF官網,2024年1月14日,https://www.imf.org/en/Blogs/Articles/2024/01/14/ai-will-transform-the-global-economy-lets-make-sure-it-benefits-humanity。
4 Jim Vandenhei和Mike Allen,《幕後真相:白領階層的血洗》,Axios,2025年5月28日,https://www.axios.com/2025/05/28/ai-jobs-white-collar-unemployment-anthr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