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全球GDP目前尚未受到嚴重影響,但投資者可以早作準備、未雨綢繆。
Joe Seydl, Senior Markets Economist
Dr. Sarah Kapnick, Sustainability Strategist, Senior Climate Scientist
Pieter Clerger, Associate Markets Economist
儘管科學家嚴重警告氣候變化對人類的生存已經構成重大威脅,但全球股市對於這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基本上不太重視。雖然過去十年間地球暖化問題日益嚴重,但股市仍然大幅飆升。信用利差已經處於歷史低位並一直維持在緊縮水平。
如何解釋眼下這種看來脫軌的局面? 事實上,並非所有投資者都會排斥氣候變化科學,但環球市場關心的是目前國內生產總值(GDP)尚未受到嚴重影響。儘管如此,氣候變化問題已經對全球生物多樣性構成災難性影響,而生物多樣性卻不屬於標準經濟核算指標的範圍之內。1
當前局面可能很快就會改變。我們認為,如果氣候變化問題不能盡快解決,遲早會對GDP產生重大影響。
因此,人們對於氣候變化問題是否還會繼續坐視不理? 2 人類是否將會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除碳技術,力求在本世紀中葉成功實現「淨零」排放? 3
答案顯易而見,全球各國或將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毫無疑問,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國仍然未能充分合作積極採取一致行動,以避免氣候變化可能產生的最壞後果。不過,各國政府目前已經承諾將會動員一切力量全力應對這一挑戰,他們可能會加快採取應對措施的步伐。
有鑑於此,無論投資者如何看待氣候變化問題,高瞻遠矚的投資者應審慎思考各國當前和可能出台的氣候政策即將對市場帶來的影響,以便確定可能因而遭受打擊和從中受益的資產。我們將於下文詳細討論有關觀點。
利用過去數據預測未來似乎不可能
雖然迄今為止極端天氣衝擊還沒有對全球GDP產生重大影響,但這並不意味着將來不會。
過去幾十年來,氣候變化加速,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嚴重程度都有所增加。
由於氣候科學直到最近才能把個別天氣事件歸因於氣候變化,因此,將氣候變化與GDP影響聯繫進行研究分析的歷史數據有限。4 但是,氣候變化對國家和/或地區GDP帶來的影響可能越來越大。預計全球變暖不僅會導致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嚴重程度加速增多,還會觸發多重極端天氣事件同時發生的風險上升。就以今年八月美國發生的情況為例,艾達颶風侵襲路易斯安那甚至淹沒了東北部,另一邊廂美國西海岸的山火也持續肆虐。
月初當我們發布這篇文章時,艾達造成的經濟損失仍然有待估計。但是,艾達登陸路易斯安那州之際,也正值卡特里娜颶風登陸路易斯安那州16周年。儘管卡特里娜沒有造成全國性經濟衝擊,但它確實對該州的GDP造成重大影響。
到目前為止,自然災害尚未對美國GDP造成嚴重影響
我們必需強調一點,極端天氣事件對GDP產生持久影響的程度,乃取決於災後建築物和基礎設施重建的程度。卡特里娜颶風沒有對GDP造成持久影響,艾達也可能不會,主要因為大量重建工作可能已經完成。
然而,在某一時刻,居民可能會選擇離開一個不斷受到極端天氣威脅的地區,屆時更持久的GDP影響將會成為現實。
此外,氣候難民的大規模移徙以及與氣候變化有關的各種潛在不利健康影響(包括新的全球大流行病)可能浮現,預計將對全球GDP將會造成更大打擊。5 2020年,我們都已經深刻體會到全球疫情對GDP造成的重大破壞。
更糟糕的是,隨着我們投入更多資源積極應對環境危機,氣候變化問題可能會削弱全球GDP增速。6
氣候變化救援政策
雖然氣候變化是一個涉及全球道義和各國利益的政治問題,但其核心根源在於全球各國應對以下三大挑戰時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協調問題:
- 民主制度 —— 善於為未來0-10年進行長遠規劃,但對下一代和後世的規劃通常未能湊效。7
- 衡量GDP的標準 —— 只要看不見與現代經濟活動相關的全面環境影響,人們就不會將之放在心上。
- 「路徑依賴效應」—— 一旦企業朝着某個特定路徑進行投資,它們就難以改變方向,如要作出改變,往往就需要各國政府提供政策激勵和抑制。汽車工業在天然氣與電動汽車方面所得的經驗,就是其中一個最明顯的例子。8
儘管如此,各國政府可能會並且正在對潛在環境危難做出回應,主要因為政府機關發揮了帶頭作用。9 我們認為,歐洲已經率先響應動員採取行動,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可以遵循的政策路線圖。10
重要的是,今年夏天歐盟出台了一攬子新方案「Fit for 55」,為2030年底前將碳排放量大幅降低55%提供了具體的政策方案,由此可見歐盟已朝着既定的路徑前進,力求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宏大目標。11
鑑於歐盟的市場規模龐大,歐盟因而成為了全球許多行業板塊的楷模,可能會迫使全球各行各業加大環保支持力度,以維持進入歐盟市場的機會
當中,對市場帶來最大直接影響的政策,可能就是歐盟提出的碳邊界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該政策主要針對某些碳密集型進口產品(例如水泥、鋼鐵和化肥)徵收碳稅。該機制的最大目的,是要防止礦物燃料密集型行業為規避歐盟法規而轉到境外經營。
投資者啟示
毫無疑問,促使技術和行為發生改變的政府政策,最終將會滲透到金融市場。因此,我們強烈建議投資者應密切關注氣候政策將會對市場產生的潛在影響。
哪些資產或受打擊?
如果各國政府的監管政策繼續加碼,消費者行為因擔心氣候變化而改變,幾乎可以肯定市場將會出現更多「擱淺資產」,即面臨提前減記和運營虧損的資產。煤炭行業就是一個最佳例子。資產減記和煤炭需求持續下降,導致美國煤炭行業資產的市場估值從2011年大約350億美元大幅下降至當前只有不足3億美元。
隨着越來越多監管法規瞄準石油和天然氣這兩大溫室氣體的最大來源,石油和天然氣顯然成為了擱淺資產組合的潛在目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多邊機構一直強調石油和天然氣價格最終走低將會帶來金融風險,可能會導致現金流下降、資產減值、引發減記和業內資產加速報廢。12 石油、天然氣和相關公司已經開始承壓,一些公司正朝着淨零排放目標努力改革;與此同時,一些高效率的公司可能會領跑整個行業。
其他一些行業由於可能會加速全球暖化或導致環境惡化,因此也遭受到系統性攻擊,其中包括:
- 商業性農業 —— 該行業主要導致70%的熱帶森林砍伐(棕櫚煉油廠和牧牛業)。
- 汽車 —— 根據歐盟估計,由於電動汽車和拼車等創新技術的出現,歐洲汽車行業內高達2,400億歐元的資產面臨擱淺風險。13
哪些資產有望受益?
為尋找氣候變化政策的潛在受益者,我們着眼於三大類型:
- 與化石燃料相比,一些已經具備成本競爭優勢的技術。目前,這些技術在全球採用曲線開始呈現高速增長。最佳例子包括太陽能、風能和電動汽車。雖然把資金投入這些行業的投資者仍有可能獲得收益,尤其是支持這些技術的領域(例如儲能和半導體),但環球市場已經反映出未來10年這些技術將會大規模普及的預期。對這些行業的投資者而言,這意味着很多收益豐厚的投資機會已經成為過去。
- 已經存在但與化石燃料相比,目前尚不具備成本競爭優勢的技術。在一個實現淨零排放的未來世界,我們將如何驅動大型運載工具(商用飛機和貨船)? 答案可能來自氫和生物燃料。未來十年,投資者或可從第二類資產獲得高於平均水平的回報。此外,我們還把森林和海帶養殖場等天然碳捕集技術納入這一類型。
- 尚不存在或從成本回報角度來看目前效率極低的「未來」高科技。一些投機性技術可能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取得成功,能夠提供回報的機會就好像買彩票。現有例子:用於水泥和鋼鐵生產的碳捕集機器、大氣或海洋機械除碳、下一代核裂變發電廠,以及具備成本效益的核聚變電力聖杯。
我們可以提供幫助
我們預計氣候變化對GDP造成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大。創新技術將會成為應對這一挑戰的關鍵,當中不少嶄新構想已經成為引人注目的投資方案。敬請與您的摩根大通團隊聯繫,以便深入了解哪類氣候相關投資項目適合您現在和可預見未來的財務目標。
1 據估計,在過去60年中,哺乳動物、鳥類、魚類、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數量大幅減少了 70%。世界自然基金會《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
2 科學家普遍認為,如果氣候變化繼續按照目前的軌跡發展,到本世紀下半葉,全球溫度將會升高4⁰C,世界銀行也表示,如果全球升溫4℃,很多地區將會出現「前所未有的熱浪、嚴重乾旱和大洪水。」波茨坦氣候影響與氣候分析研究所,《降低熱度4⁰:為何必須避免全球氣溫上升4⁰》,世界銀行,2012年11月https://ppp.worldbank.org/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ites/ppp.worldbank.org/files/documents/WorldBank_turn%20down%20the%20heat.pdf
3 「淨零」是指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與從大氣中清除的溫室氣體相平衡的狀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2021年8月。https://www.ipcc.ch/report/ar6/wg1/downloads/report/IPCC_AR6_WGI_Full_Report.pdf
4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2021年8月。https://www.ipcc.ch/report/ar6/wg1/downloads/report/IPCC_AR6_WGI_Full_Report.pdf
5 世界衛生組織,2018年2月。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limate-change-and-health
6 正是基於這個原因,一些人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將氣候變化標籤為全球經濟的一個新「馬爾薩斯陷阱」。在1700年代末,英國經濟學家湯瑪斯·馬爾薩斯意識到GDP增長存在固有局限性,因為人口增長一直超過糧食供應的增長。
7 為解釋氣候變化造成的災難性影響將如何給子孫後代帶來當代沒有動力去解決的代價,英國央行行長馬克·卡尼在2015年創造了「地平線的悲劇」一詞。
8 Philippe Aghion, Antoine Dechezlepretre, David Hemous, Ralf Martin, John Van Reenen,《碳稅、路徑依賴與技術變遷:來自汽車產業的證據》,《政治經濟學雜誌》,第124期第1號,2016年2月
9 一個全球環境協調工作的例子:《1987年蒙特利爾議定書》(The 1987 Montreal Protocol)開始逐步停止生產和使用消耗臭氧層物質,如氣霧劑噴霧器中的含氯氟烴。該議定帶來的影響是全球消耗臭氧層物質排放量顯著減少,並且改善了地球臭氧的健康狀況。
10 歐洲委員會 https://ec.europa.eu/info/strategy/priorities-2019-2024/european-green-deal/delivering-european-green-deal_en.
11 擬議政策清單包括監管措施,例如到2035年禁售新化石燃料汽車,擴大含排放價格的歐洲碳排放交易體系行業清單。有關提案的完整清單和詳細資訊,請參閱: https://ec.europa.eu/info/strategy/priorities-2019-2024/european-green-deal/delivering-european-green-deal_en
12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應對氣候,刻不容緩》,2021年9月 https://www.imf.org/external/pubs/ft/fandd/2021/09/pdf/fd0921.pdf
13 英國央行行長馬克·卡尼